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孙怀卫教授团队从因果链视角剖析中国气象干旱向农业干旱的传播机制,为抗旱策略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8日  点击量:

近期,华中科技大学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孙怀卫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Mechanisms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propagation to agricultural drought in China: insights from causality chain”在《npj Natural Hazards》发表,DOI: 10.1038/s44304-025-00073-8。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气象干旱向农业干旱传播的非线性机制,旨在揭示不同气候区干旱传播路径的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现有研究多假设干旱传播为线性关系,但实际传播过程受多种因素(如温度、气压、土壤湿度等)的复杂交互影响,呈现显著非线性特征。研究基于因果链分析了2000—2018年中国不同干湿分区的干旱传播特征,明确了湿润区与干旱区传播规律的差异,并提出针对性管理策略,为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干旱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线性干旱传播时间(DPT)约为两个月,平均发生约25次,总体表现为点对点干旱传播。温度和地面气压成为主要驱动因素,占观测到的干旱传播的50%以上。降水量(P)、土壤湿度(SM)和潜在蒸散量(PET)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了不同地区非线性传播的差异。地区湿度增加使得非线性干旱传播增强,而线性传播减弱。


《npj Natural Hazards》是《Nature》旗下的合作期刊,也是自然灾害研究领域的国际性多学科期刊。该期刊致力于发表水文、气象、地址灾害相关领域的前沿创新型成果,在相关学科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游智文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孙怀卫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39004, 52079055, 52011530128)、科技部第三次新疆科学考察计划(Grant No. 2022xjkk0105)等项目的支持。本研究工作也得到了由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创新网络“地球关怀 (EarthCare)”项目支持。